学校概况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详细内容

未来与响应

来源:教师发展处 作者:陈英 发布时间:2017-03-09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随着时间和空间和目标和内容的变化,“未来教育”更具个性化。“未来教育”将会消解班主任的这一传统角色,班主任不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向者”。面向未来的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积极地应响应这种变化和趋势。一是通过建立“生态教育”意识,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回归生命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渗透“心理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三是通过适应新型“德育环境”,更好得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四是通过建设“多元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未来教育;班主任;核心素养;能力;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西方16世纪大工业生产时期,教学效率最大化是其产生的理由和追求的目标。班级组织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班级组织遵循同龄性原则,教师在传统学校“教室+学科课程+班级+授课”的模式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只可能发生在教室,学生的学校生活有课上课下的鲜明的区分,教室与教室之间是分割的,犹如一个个隔离的“洞穴”。如此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泯灭了个性化教育,影响了特长的培养。

于是,“小班化教育”模式、“走班式教育”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尤其是“小班化教育”模式的出现是对大班授课制的反动与批判,是教育形式从粗犷型走向集约型、从教育共性走向教育个性、从全面发展走向“全面+个性”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更加充分的教育,是集个性教育、差异教育、特长教育、生本教育、现代化教育等于一体的教育形式,也是“未来教育”所趋同的优质教育形式,未来的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探索“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增长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智慧。

然而,“未来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此。中国科学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介绍:“未来学校是数字化时代下的创新学校,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深度实践,推动学习空间、课程体系、学习方式信息化、学校组织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未来学校将突破学校和教室的围墙,校园将成为一个开放的空间,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将和社区共享,形成“处处是教室,教师处处是”的“一个有社会交互的学习环境”。学校管理也有以“班级”为单位转向以“群”为最小管理单位的变化。在班组群的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的生态中,学生不仅能与同龄的同学一起学习、成长,还能与五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共同学习、成长。学习,将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

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仍然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中国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未来教育”将会消解班主任的这一传统角色,班主任不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向者”。

由此,基于“未来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未来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转化、“未来教育”将变得更具个性化,面向未来的班主任需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积极地去响应随之而来的转变。

一、建立“教育生态”意识

所谓生态,是指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

系。自然界生态影响的是人的生存环境,那么,作为人的生长摇篮的教育,其生态影响的则是人本身。学校应该是一个植物园,里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鲜花、树木、杂草,甚至青苔,学校的的任务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尽可能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成长他们自己。

郑也夫教授在2013年出版的新著《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力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而更可能毁掉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创新人才并不是教育刻意培养的,而是因为多样性的教育生态,让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很多创新人才没有被教育所束缚,从中脱颖而出,盖茨和乔布斯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而班级应该是一个小型的植物园,作为班主任,要建立“教育生态”意识,善于发现学

生的优势,让学生朝着自己的特定方向发展,而绝不做单一化的培养。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经商,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做发明家,不是所有人都有潜力得诺贝尔奖,如果学生没有那种潜力,却又千方百计的鼓励学生朝那个方向发展,这无疑是误人子弟,最终的可能是,学生碰得头破血流,白费了许多光阴,最终却一事无成。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帮助学生进步、向上,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回归生命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班主任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所长制定出属于那个学生的发展规划,学生不爱学习就要教育他掌握立足社会的基本知识,学习人际交往,注重人脉关系的积累,培养商业头脑与商业眼光,积极锻炼他的实干能力。经历一些社会历练也可能在商业上有所作为。学生脑袋呆笨,不善变通,就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严格认真做事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的工作精神,将来向技工、技师方向发展,因为好的蓝领人才,收入是不会低于白领人士的。学生调皮捣蛋的要协同心理专家会诊,提出解决方案可以用侠士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来培养学生行侠向善之心,正面的江湖道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至于学生朝着什么具体目标走,能走多远,这就取决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发展和对自己设定的目标的建议程度。

二、渗透“心理教育”教学

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社会功能,二是个体功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教育,

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过分强调“国家主义”,常常忘记了教育的个体功能,忘记了教与学中学生的存在,造成了“学生缺位”。而社会发展越来越强调个性培养、人的发展,因而,“未来教育”一定是基于社会的“人的教育”。为了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除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照顾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之外,作为班主任还应该渗透“心理教育”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开放,全社会对学生读书的重视程度将出现前所未有的状态。学校培育学生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才,成功。这里所说的成功,不是某些成功学大师们所推崇的商业上的成功,财富的获取。而是人生目标的达成,快乐与幸福感的获得。然而,过重的学习负担、缺失的家庭教育、未来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社会竞争,不断挑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深入对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在此基础上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促进自身更加认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从而达到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适应新型“德育环境”

杜威指出,“环境由一个生物实行其特殊活动时有关的全部条件所组成。”由此可见,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学术界,德育环境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定义认为德育环境就是“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而设置或使用的具有教育因素的环境。”广义的定义认为:“德育环境就是指影响人形成一定品德的各种事物的总和。”无论从广义的角度,还是狭义的角度分析,良好的德育环境的形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过去,学校的“德育环境”局限于校园内,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等通过文字、图片或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递。未来的教育,将使“德育环境”更加接近广义的定义,新型的“德育环境”将传统的仅限于学校的“德育环境”无限扩大。德育的新环境将暴露在互联网的时代,学校和师生进入了“裸露”的时代,很难再有什么秘密了。

作为班主任,理应适应新型“德育环境”,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要把网络造成的裸露告知学生,让他们懂得,发言越是容易,行动越是自由,人越应该谨慎,因为你所有的言行,都已经“纪录在案”。没有无代价的自由。例如:你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某一段时间在QQ上的发言或者手机短信集中起来,让他们自己看看。这种“回望”可以促使他们反思,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有了网络,不但欺骗别人难了,欺骗自己也难了。

四、建设“多元评价”机制

中国自恢复高考以来,已经诞生了上千个高考状元,然而这些高考状元在商界、学界、

政界几乎找不到崭露头角的人。原因是什么?因为考试体系是一个坐标系,而社会的选择是另一个坐标系。这就暴露了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高考作为考试体系的一个坐标系,给学生设定了太强太明确的方向,成绩好的叫优等生,成绩差的叫后进生,它的体系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坐标来衡量。这就要求教育的参照系应该是多元的,我们对学生的选择,至少不要用一种参照系和选择体系把其他的可能性和生存路径给封死了。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7种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

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在这7种智能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不能单独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技能的高低,而应综合各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后来他又在其模型中加入第八种智能——自然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为“多元评价”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班主任应该建设“多元评价”机制,用更多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评价。

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以外的其他有关人员。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